潤滑脂的抗磨損性與抗磨性并不總是一致的。最大限度地減少摩擦,并不一定表面摩擦總是最小,而最大限度的降低磨損時,摩擦并不一定減少。這兩種性質中的任何一種性質都不能完全代表潤滑脂的潤滑能力。研究表明,潤滑脂的抗磨性隨脂肪酸碳數的增加而變差;冷卻速度不同,
潤滑脂的皂纖維結構不同,抗磨性也不同。
汽車上有那么多的零件用脂而不用油,根本的原因是在由于
抗磨潤滑脂的非牛頓流體特性,抗磨潤滑脂能夠在機械零部件運轉的時候保持在原有位置,由此帶來一系列潤滑油不具備的優點。例如:減少再潤滑的需要,及至完全不用再潤滑,實現“終身潤滑”;
減少滴落、飛濺,減小對環境的污染;簡化車輛設計;不用貯油槽或油泵;不易泄漏,容易密封;即使密封件破損,脂也不會立即流失殆盡;
能防止外界污物進入機械內部;脂能覆蓋在摩擦零件表面和充滿磨損零件的間隙
減少機械噪聲;脂內即能夠容納油溶性的液體添加劑
可以有能分散在脂結構中的固體添加劑;可以提供更優異的抗磨和極壓性能等。
與潤滑油相比,阻尼脂的主要是不起冷卻作用,沒有帶走磨屑的功能。
抗磨潤滑脂的這些優點適應了現代汽車發展的要求:延長再潤滑周期乃至實現終身潤滑、小型化輕量化、舒適安全、環保節能等。一般而言,汽車零部件潤滑首先考慮用抗磨潤滑脂,只有在那些放熱量大需要潤滑劑起冷卻作用的摩擦部位,例如發動機,潤滑油才具有優勢。等速萬向節曾經有過部分用脂、部分用油的發展階段,而總的趨勢是用脂的增多,用油的CVJ越來越少。傳統用油的某些部位,由于抗磨潤滑脂技術的進步,有的也正在被脂取代。網絡轉載,不妥刪